在漳浦,煮熟的鸭子更能“飞”
石榴很“红”
作为靖和浦革命根据地核心区
红色精神在此传承弘扬
激励着代代后人
石榴很“火”
立足独特资源禀赋
乡村振兴整镇推进如火如荼
百姓生活红红火火
念好“土”字诀、打好“特”色牌、做好“产”文章,漳州市乡村振兴“十镇百村”试点示范乡镇和乡村振兴整镇推进示范点——漳浦县石榴镇因地制宜,找准定位,奋力描绘富美乡村新画卷。
盛夏时节,记者走进石榴,探寻当地“新农人”的奋斗故事,触摸这片热土的发展脉动。
漳浦县石榴镇攀龙村鸟瞰 戴裕辉 摄
走进石榴地界,只见大小餐馆都把“填鸭”作为招牌,挂在醒目位置。不时有外地号牌的小车停在店门口,三五食客结伴,慕名前来大快朵颐。
“我们石榴填鸭的鸭肝粉嫩可口,可与法国鹅肝媲美,希望有一天也能扬名世界。”在石榴镇政府旁的石榴填鸭产业协会办公室,该协会秘书长、梅鸿食品有限公司创始人许伟鸿说起填鸭如数家珍。
石榴产填鸭的历史,可追溯至清朝。相传填鸭由漳浦籍名相蔡新从京城引入故乡,传承至今。作为土生土长的石榴人,在许伟鸿的儿时记忆中,填鸭只是家家户户逢年过节必备的一道美食。
“那时候左邻右舍都有养填鸭、吃填鸭的习惯,也因为家家户户都自给自足,做这方面生意的人倒是不多。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才渐渐有人做专业养殖和成品售卖。”2003年,在厦门务工多年的许伟鸿回到家乡,从事熟食加工零售生意。一开始,他主销漳浦肉圆,偶尔在节庆期间才搭售几只填鸭。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填鸭早已不是过年才能吃的硬菜。而伴随改革开放大潮,越来越多的漳浦乡亲走出家乡,也让美味的填鸭在填补乡愁之余,顺带培养了固定的“填鸭粉”群体,许伟鸿手头的填鸭订单越来越多。
“普通鸭子,如果没有进行‘填饲’,只能当普通菜鸭卖。而填鸭由于风味独特、供不应求,每只可以多卖几十元。”许伟鸿敏锐地捕捉到其中商机,成立了专业食品公司,尝试与其他村民合作,做大填鸭生意。“每天,我们会根据顾客订单向村民采购,然后交由物流配送。”对填鸭品质的把控,是许伟鸿最为看重的,“生鸭的喂养填饲时间、熟鸭的制作工艺,我们都严格把关,可不能把自己的招牌砸了啊。”
“鸭香”也怕巷子深。品质有保证了,如何打响品牌、抢占市场,让石榴填鸭“飞”出漳浦、“飞”向世界?
石榴人一直在思索与尝试。
在石榴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引导下,去年,当地成立了填鸭产业协会,对会员提供填鸭养殖、加工、销售、包装、储运“一条龙”指导和服务。石榴镇还投入约5000万元建设现代化填鸭养殖示范基地和加工基地,标准化打造“产、供、销”一体的健康食品产业体系。同时,石榴镇还积极申请农产品地理标志,并通过举办填鸭文化节、线上直播带货、组团参加各地美食展销等形式,着力打响石榴品牌、做大填鸭产业。
一只鸭子带富一方百姓。
如今,在5万多人口的石榴镇,从事填鸭产业的就有2000多人。走在闽南地区的街头巷尾,主打“石榴填鸭”的特色餐饮店已不鲜见。借力发达的电商平台和冷链物流,真空包装的石榴填鸭产品更是销往全国各地乃至海外,深受食客喜爱。
石榴,因古时地势平坦,产大片野生石榴而得名。
镇如其名,绿色生态是石榴最鲜明的底色。坐拥4.5万亩耕地和20.8万亩山地,石榴以农业大镇著称。如何用好独特生态资源,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把农业大镇打造为农业强镇,是石榴人孜孜以求的梦想。
福建鑫梅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法人代表陈坤辉早年在外从事水利工程建设,身为石榴人的他,念念不忘耕耘家乡的绿色产业。1999年,陈坤辉回乡投身苗木产业,在梅北村带头种起了中东海枣树。“价格最好的时候,一株海枣树能卖出4万元的高价。”许多村民在陈坤辉的带动下,种下致富树,收获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然而好景不长,海枣树市场趋近饱和,价格一降再降,转型迫在眉睫。2009年,苦寻新商机的陈坤辉在漳州花博会上,第一次从展厅里认识了铁皮石斛。他突发奇想,“要不将铁皮石斛寄生在海枣树上试试?”于是,陈坤辉斥资80万元在苗木园试种了第一批铁皮石斛。由于错过最佳种植期,石斛苗全部夭折,80万元打了水漂。但陈坤辉毫不气馁,经过多方学习和反复摸索,终于在两年后独创了在海枣树上种植无公害铁皮石斛的方法。
中东海枣树上种满铁皮石斛 陈启民 供图
走进陈坤辉的鑫梅铁皮石斛产业园,只见粗壮的海枣树干上,布满了一丛丛长势良好的石斛枝条,好似伸展的“金”枝。“年亩产量突破800斤,是在大棚种植的2倍,而且不用施肥喷药,接近野生种植。”产量高、品质好的鑫梅铁皮石斛畅销全国各地,成为石榴镇的“新名片”。
原本为销路发愁的海枣苗木园,成了孕育绿色“黄金”的聚宝盆。在陈坤辉企业的示范带动下,目前石榴镇已有铁皮石斛特色种植基地400多亩,并形成铁皮石斛研发、种植、加工、销售、休闲观光全产业链,年产值上亿元。
采摘后的铁皮石斛 陈启民 供图
在石榴镇,“点绿成金”的故事还有许多。
天意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以“企业+农户”模式,在攀龙村带动150名村民引种台湾红心火龙果,村民人均年增收约3万元;石榴镇青枣被授予全省首个水果品类“气候优质农产品”认证,今年新品种青枣收购价比普通青枣高出50%……
与此同时,石古农场现代农业产业基地、象牙村智慧农业示范园、攀龙村中草药产业园等一批项目启动建设,石榴发展特色现代农业的基础更实、平台更优、底气更足,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进一步打通。
干净的沥青路蜿蜒上山,白墙黛瓦整齐坐落在葱茏绿意间,蓝天下红旗猎猎飘扬——这里是被誉为“闽南井冈山”的革命老区基点村车本村。“美得像世外桃源!”记者采访途中,偶遇东南花都旅行社组织的研学团,来此研学旅行的孩子们纷纷夸赞。
谁承想,作为漳浦县最边远、海拔最高的行政村,车本曾经因为道路崎岖泥泞、基础设施落后,几乎与世隔绝。“因为闽南语谐音的缘故,过去如果有人想要上山到车本,就会开玩笑地说要‘翻跟斗’去了。”60岁的车本村民吴清泉回忆起以前的场景苦笑道。
岁月荏苒,吴清泉见证着家乡的沧桑巨变。在各级各部门的努力下,2018年8月,全程34.6公里、总投资4.26亿元的红色旅游大道建成投用,“现在开车从山下到山顶,只需要20分钟。放在以前,一个小时都到不了。最重要的是路况好了,再也不用担心‘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了。”吴清泉脸上笑开了花。
这条大道不仅是民生路,更是景观路、致富路,将沿线各红色革命旧址和优美自然景观串点成线,引来了人流、带来了商机。
宽阔整洁的双车道公路直抵车本村 肖国和 摄
2022年6月,由漳州东南花都有限公司投资5000万元的车本红色旅游项目开工,依托该村红色旅游资源,打造集研学基地、红军古道、革命食堂、红色营地、红色讲堂等于一体的红色文化创意体验旅游景区,引来络绎不绝的团队和游客。如今,吴清泉和乡亲们在务农之余,纷纷在家门口做起了生意,卖土特产、做农家菜、开民宿,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车本村的蜕变是石榴镇立足自身资源禀赋、整镇推进乡村振兴的缩影。行走在石榴的田间地头,处处可见“新农人”们结合实际、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动人场景。
市级扶贫开发重点村龙岭村开展“我在龙岭有块田”认领活动,由村党总支牵头,在鼓励以自营模式运营基础上,引进第三方企业管理运营,累计盘活闲置土地22亩,把“撂荒地”变成“希望田”和农耕体验公园。石榴镇依托东山村、象牙村丰富的地热资源优势,引入总投资30亿元的玉龙瀑布国际会议和旅游度假中心项目,建设集康养休闲、健康运动、旅游度假为一体的温泉康养综合体……
擦亮金招牌,成就多彩田园梦。在位于龙岭村的石榴镇农产品产销驿站,龙岭村青枣、车本村苦茶、崎溪村蜜柚、象牙村蝴蝶兰、东山村杏鲍菇……一张“一村一品”地图挂在醒目位置,村民们正忙着布置货架,“石榴系”特色农产品将在这里集中展示和对外销售。
石榴镇党委书记黄俊斌表示,接下来,石榴镇将以乡村振兴整镇推进项目为抓手,进一步擦亮红色文化、绿色农业、蓝色温泉等产业名片,推动一产接二连三发展,全力以赴争优、争先、争效,努力打造具有石榴特色的乡村振兴样板。
《闽南日报》2023年8月6日第1版